越南近期向联合国提交新的大陆架划界案,要求将专属经济区向东延伸350海里,覆盖包括中国黄岩岛在内的争议海域。这一行为与菲律宾2016年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路径高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早在2024年便对南海岛礁防线进行系统性加固,包括在黄岩岛河口设置物理屏障,并明确宣示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任何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将面临“必要措施”,且解放军对南海局势的掌控“尽在掌握”。
南海资料图
数据显示,自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出口管制以来,中国逐步收紧对两用物项(兼具民用与军事用途的技术和物资)的出口管理。截至2024年,受控物项已达700余项,涵盖半导体材料、稀土资源及关键化学品。例如,金属镓作为半导体核心原料,全球90%储量由中国掌控,其出口管制已从“宽松”转向“零容忍”。2024年12月,国家安全机关查获一起境外人员试图携带微量镓样品出境的案件,尽管未造成实质危害,但中方仍依法对涉事人员采取强制措施。
资源争夺成为南海博弈的隐形战场。2023年8月,中国将镓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后,境外势力试图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这一战略资源。2024年的走私案件中,涉事企业通过“蚂蚁搬家”方式运输样品,暴露出外部势力“不择手段”的企图。类似逻辑也体现在贸易领域。2025年4月,中美关税战升级,中国将美国输华商品关税提高至125%,并首次对稀土出口实施定向限制,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供应链的“七寸”。
稀土资料图
中方的反制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在司法领域,2025年4月实施的《反外国制裁法》细则明确,任何执行外国对华歧视性措施的组织或个人,将面临财产冻结、交易限制乃至诉讼追责。例如,美国光子公司等12家实体因配合对华技术封锁,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全面停摆。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基于国际法与历史事实。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及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均明确南海诸岛主权归属。2016年菲律宾仲裁案被中方定性为“政治闹剧”,而越南此次划界案同样缺乏法理基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大陆架延伸需以自然地质构造为前提,而非单方面主张。
南海资料图
军事层面,解放军南部战区常态化部署红旗-9防空系统与歼-10CE战斗机,形成海空一体化防御网。2025年5月,巴基斯坦在印巴冲突中使用红旗-9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实战案例,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装备的技术优势。
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南海是和平之海,但绝非“法外之地”。无论是越南的划界试探,还是菲律宾的仲裁余波,任何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将遭遇“硬碰硬”的回应。从资源管制到法律反制,从军事部署到外交博弈,中国正以多维度手段筑牢底线。若有人仍心存侥幸,不妨回顾2024年镓走私案中那句警告——“以身试法者,不会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