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钢铁“战甲”让患者主动康复训练

4月8日,重庆某医院的康复训练室内,左侧肢体无力的陈晨(化名)在家人的帮助下,“站”上了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穿上”装备后,他看起来像钢铁侠,当他尝试抬腿时,机器腿就会给予助力,帮助他行走。

4月8日,重庆某医院的康复训练室内,左侧肢体无力的陈晨(化名)在家人的帮助下,“站”上了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穿上”装备后,他看起来像钢铁侠,当他尝试抬腿时,机器腿就会给予助力,帮助他行走。

“多亏了这个‘大家伙’,康复训练后腿有了知觉。”陈晨说。

这“大家伙”的关键核心——人与机器人柔顺交互运动控制技术,由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及服务创新团队研发,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专利优秀奖。目前,该技术已应用在国内某企业生产的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上,在国内多家医院应用。

这项技术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功完成科技转化的?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需求出发,研发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

走进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智慧健康学院实训室,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十分“抢眼”:它的个头近2米,白色的机身,配上深灰色的力传感器、陀螺仪等,看上去像从电影里走出来的钢铁巨人。

“这款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的是人与机器人柔顺交互运动控制技术。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机器人能跟随患者一起运动并提供一定助力,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团队负责人谢光辉博士介绍。

为啥研发这项技术?

十几年前,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依靠康复师,虽然有的也会借助康复机器人实行相关功能的恢复性训练,但这类机器人主要进行“被动训练”,“主动训练”较少。于是,团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设计出可以用于“主动训练”的康复机器人?

什么是“被动训练”?该团队核心成员杨仁强博士解释,就是由康复机器带动人的四肢运动,给予助力的同时采集数据,为人体运动功能恢复提供依据。“主动训练”则采取将脑电波与肌电信号融合的方式对人体运动模式以及姿态进行提前识别,当患者有了运动意图,机器人会及时准确地获取脑电波信号,并对脑电波及肌电运动信号进行算法处理,即时发出运动指令,协助患者运动。康复医学临床研究表明,“主动训练”对于患者肌力及脑部运动神经元康复功能恢复更加有效。

展开全文

由此,团队开始着手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

转化几经波折,成功后迅速在多家医院投用

经过几年研究,团队研发的人与机器人柔顺交互运动控制技术逐渐成熟。

“您的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把技术转让给我们吗?”2017年的一天,突然有陌生人找到研究团队负责人,主动提出想要开展合作。

这是一家位于上海的跨国企业,在某期刊上看到团队关于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的论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期双方沟通得比较顺畅,对方还邀请我们到上海参观工厂。但后来在谈合作时,对方提出了很苛刻的条件——双方共同把这项技术进行‘变现’,制作成产品,但是,如果产品研制不出来,我们就必须把这项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对方。”该团队负责人说。

团队最终拒绝了对方的合作要求。“一是风险太大,二是这种合作条款有违规嫌疑。”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科研人员任职期间的发明创造大多属于职务科技成果,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及收益权属于单位而非个人。而职务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如果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这让很多科研人员有“不敢转”的顾虑。

此后,团队继续埋头做研究。

2018年,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成立智慧健康学院,在建实训室时,设备方无意中得知了这项技术,最终该技术以专利许可的方式实现了转化。

经过双方的努力,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成功面世,并迅速在多家医院投用。除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外,双方还研发出智能下肢助力机器人。

以前做转化是单打独斗,如今有了坚强后盾

“你看,这个机器人的不少部位是塑料件、钢铁件,所以舒适度还不够。”指着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这个“大家伙”,团队核心成员孙文成副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发基于智能柔性材料的关节致动器,让机器人更轻盈、更灵便。“之前我们的技术能成功转化,有很多偶然因素。现在有政策的加持,学校的支持,我们更有底气了。”

据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给予大力支持,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收益管理办法(试行)》,保障科研工作者权益;先后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和职务科技成果“以权代股”改革试点,探索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让大家能放心大胆地做转化。

“以前做转化是单打独斗,如今则有了坚强的后盾。”该校智慧健康学院工程中心主任孙红介绍,2021年,学校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打造了自有技术经纪人队伍,为学校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为打消科研人员“不敢转”的顾虑,该校还出台了《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将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外的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成果完成人。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建成了沙坪坝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目前,该中心已入驻首批5个项目,其中就有智能柔顺训练康复及助力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项目。

数据显示,仅2024年,该校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4项,合同金额448.5万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toor.com/24146.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