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京东、科沃斯、追觅、腾讯……都在投资或者自己做机器人。
而且,目标已经不再是进厂打螺丝,而是回家做家务。
据财联社报道,继成立机器人实验室后,vivo 25日于博鳌亚洲论坛现场公布了更多进军家庭机器人方面的细节。
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vivo 进军家庭机器人但不做全身硬件,主要专注“大脑”和“眼睛”两个方向。
vivo 选择造家庭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技术复用性;二、用户场景连续性;三、产业共荣理念。值得注意的是,vivo 是在 AI 领域布局最早、力度最大的手机厂商之一。
此外,还有消息称,vivo 已成立机器人 LAB(实验室),这个独立中心将专注于机器人相关产品的孵化与研究,将聚焦家庭机器人。
另据 vivo 官网的招聘信息,公司正在招聘机器人首席科学家,要求候选人在具身智能或机器人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能够领导组建相关研发团队。
和vivo一样跨界的互联网科技大厂还有许多。
媒体近日就报道称,京东已切入具身智能领域,侧重家用场景,现已成立相关业务部门。
接近京东的人士透露,京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自动化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内部也有多支团队布局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发。
对此消息,有媒体向京东求证,京东官方回应:“属实。”
3月中旬,蚂蚁集团旗下具身智能子公司灵波科技落地上海,聚焦服务领域。
此外,华为、小米、百度、美团、字节等也通过多元方式,在该领域积极投资布局。
具身智能投资赛道的火热,与近来政策利好刺激密切相关。
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月28日,《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画出未来三年发展具身智能“施工图”。
广东、山东、四川等多地也明确将其列为2025年的重点政府工作。
啥是具身智能,咱们不说那么抽象的表达,就是具有身体的人工智能。
比起过去完全机械式按照程序操控的机器人(比如工厂里的机械臂),具身智能有了智慧。
比如能够自主绕开或跳过障碍物,而不是如扫地机器人那样需要划定范围。
这么多企业突然涌入,是好事吗?
对此,多个媒体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从自己的角度切入具身智能,进行垂直细分和找到使用场景,是这场机器人“赛马”的真相,也是最大的利好所在。
哪怕有一些是追逐风口的猪,最终会摔坏或摔死。
但千帆竞渡之下,对整个产业利大于弊。
不得不说,就像初代iPhone提供的技术基座,中国具身智能正在创造全新的AI生态平台。
这将让“中国时间”在全球产生巨大激荡!
而在业内看来,工业场景仍会是最快实现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主战场。
例如给中小工业企业提供出租服务,以适用于多种岗位的通用机器人去“打螺丝”,替代流水线上各个专业机械臂。
而作为中间商,则是帮忙做好通用机器人的针对性场景程序调试,换言之就是定制化服务。
尽管目前多个互联网科技大厂都在进军家庭机器人,但这是远景谋划。
先进厂,才回家,才是正常的产业走向。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